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座培训
【复旦EMBA|热点】上海论坛-应对亚洲的老龄化挑战
【复旦EMBA|热点】上海论坛2015高端圆桌:应对亚洲的老龄化挑战
复旦大学EMBA项目
主持人
彭希哲 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Sergei Scherbov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教授
重新定义老年和老龄化
首先,应该重新定义老龄化,使之能更准确的描绘现实世界。重新定义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预期寿命有了显著的提高。较之上几代人,如今65岁的人享有更高的剩余生命权益,身体更加健康。第二,多数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只针对人的一个特征:实际年龄。但是其它和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特性会随时间、地点而变化。
其次,比起传统的那一套体系,当用新的老龄化指标时,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看上去也显得不会那么悲观。
Brian Carpenter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心理学系副教授
家庭在长期护理中的多面角色
目前主要的人口趋势包括:预期寿命上升;生育率下降;家庭组建推迟;发病率和死亡率转变;家庭结构和关系的改变。
这些趋势会产生很多社会影响,如:老年人占比增加;多代人同时存活;家庭规模减小;代际间隔更长;经历和价值观的潜在差异;老年人分化出不同的赡养需求,且时间更长;责任的标准更模糊。
这就对长期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应该提供直接照料;计划、协调和监督照料由他人提供;对照料模式进行决策。
Jinill Kim 高丽大学教授
人口变化对通胀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对于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首先,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会下降,但预期寿命的延长又使人们更有动机去储蓄。其次,老年群体的分享使得投资减少,然而工作年龄的延长又会增加投资。最后,人口老龄化使财税形势更严峻。
另一方面,已有的关于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有限,且缺少实证证据。
这对我们未来的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宏观经济框架的政策涵义反映在三个方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体制改革。
何文炯 浙江大学教授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完善
1、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大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一因素未能有足够的重视,从制度设计到实际运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尽快改进完善。
2、制度设计之改进:①回归“保基本”:坚持底线公平,注重代际均衡,实现长期精算平衡;②改善制度结构:实行统账分离,分别建立基金长期平衡机制;③改变计发办法:将寿命延长因素植入养老金确定机制,逐步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鼓励推迟领取;④完善待遇调整机制:以CPI为主要因素,兼顾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Naohiro Ogawa 日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与变化的代际转移:以日本和几个亚洲国家为例
国家转移账户(NTA)是分析与老龄化有关问题的创新方法。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宏观层面(公共)和微观层面(家庭)数据的结合;不同年龄组别间的相互影响;和国民收入系统的一致性。
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红利都具有高度的政策敏感性。
Bryce Hool 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新加坡老龄化研究:新加坡的生活模式
主要介绍三点和新加坡有关的生活模式:1、人口老龄化:寿命延长(72-82);低生育(1.2);快速老龄化。2、健康和卫生保健系统:可选补充保险提供了不完全保护;面对对象的卫生保健支出率高(病人平均支付2/3)。3、养老金:强制性,完全积累制,规定缴费制;储蓄率高(合计达35%)但储蓄允许转入住房,卫生保健,教育;对不少人来说较低的养老金余额。
Yong Cai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副教授
中国收入年龄结构的背后和对老龄社会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中国劳动力收入的年龄结构变化是真实的和过渡性的,而劳动力参与和教育是塑造劳动力收入年龄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总体上看,相对高的收入是有利于社会福利转型的。
更高层次教育的扩张和稳固将带来长期利益;
延迟退休年龄将为社会向老龄化的转变提供缓冲。
胡湛 复旦大学副教授
中国的家庭变迁与老年支持系统
在中国,家庭一直都是老年人赡养最重要的来源。我们需要为老年人提供财政援助和健康照料并为未来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但是随着家庭的变迁,中国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受到了颇多影响。所以针对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我们的建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功能和责任的再强化;对家庭直接的制度支持(基于家庭的税收政策,将家庭成员的长期护理纳入社会保险,对于父母实施教育投资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和其他社会系统的合作。
上一条: 复旦大学商业地产培训班-项目背景及特色 下一条: 复旦骆玉明:老子智慧